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水平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多次深入灾区考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2020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要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省、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我国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四分之一,但二十世纪有三分之一的陆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多人;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本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及周边地区进入了相对的地震活跃期,我国大陆共发生7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2次8级地震,分别为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造成69200多人遇难,374000多人受伤,近18000人失踪,给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强大冲击和深远影响。根据190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我国大陆每年平均发生24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4次6级以上地震;平均两年发生1次7级以上地震。并且我国大陆的地震94%以上都是浅源地震,易对地表的建筑物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
受项目单位的委托,我单位对山东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现代化建设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提出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二、建设场址条件及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模及内容
四、工程技术方案
五、环境影响评价
六、劳动保护及消防
七、节能分析
八、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
九、项目招标方案
十、项目实施进度
十一、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十二、效益分析
十三、结论与建议